99r精品视频这里免费|亚洲影视无码se01|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老片|美日韩国产无码

<center id="i0ows"><li id="i0ows"></li></center>
  • <abbr id="i0ows"><acronym id="i0ows"></acronym></abbr>
  • <center id="i0ows"><small id="i0ows"></small></center>
  • <menu id="i0ows"></menu>
    <dfn id="i0ows"><kbd id="i0ows"></kbd></dfn> <menu id="i0ows"><acronym id="i0ows"></acronym></menu>
    <center id="i0ows"></center>
  • <menu id="i0ows"><kbd id="i0ows"></kbd></menu>

    中國語言知識當前位置:首頁 > 語言博覽 > 中國語言知識 >

    立秋習俗有哪些?各地立秋習俗

    來源:北京語言文字工作協會  |  發(fā)布時間:2018-08-06 14:57:04  |  瀏覽次數:

       立秋是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一個,立秋的時間是在每年8月7日或8日。這個節(jié)氣是代表著正進入到了秋天,我國許多地區(qū)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那么你知道關于立秋的習俗有哪些嗎?

    立秋習俗

      立秋習俗有哪些

      1、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并和立夏時體重對比。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2、稱水: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后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后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

      3、啃秋:啃秋,又稱咬秋,漢族歲時風俗。即立秋日吃瓜。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4、吃“渣”:山東、四川等地區(qū)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5、秋忙會:秋忙會是立秋習俗之一,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6、秋社:秋社也是立秋習俗之一,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

      7、摸秋:夏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jié)。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

      8、食秋桃: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9、吃“福圓”:立秋節(jié)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10、食小赤豆: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11、吃“渣”:山東萊西地區(qū)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12、懸秤稱人: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13、立鰍: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里的泥鰍就會在水里立直。

      14、吃雞蛋:此外,立秋這天,在我國其他地區(qū)還有吃雞蛋、桃子等習俗。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yǎng)心的功能。

      15、祈福:在常州的武進地區(qū),立秋會舉辦秋會紀念猛將菩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網站首頁  |  關于協會  |  新聞動態(tài)  |  會員風采  |  語文建設  |  語言應用  |  語言博覽  |  友情鏈接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2016  北京語言文字工作協會  版權所有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和平里七區(qū)16號樓院610室  電話:010-84504550
    京ICP備16040353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