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語言知識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語言博覽 > 中國語言知識 >
夏至:半夏時光,詩意正濃
來源:北京語言文字工作協(xié)會 | 發(fā)布時間:2018-06-21 10:52:34 | 瀏覽次數(shù):
夏至 是傳統(tǒng)中國最重要的節(jié)氣之一,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jié)氣,現(xiàn)在一般在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從這一天開始,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北半球白晝時數(shù)逐日減少,同時,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文化內(nèi)涵
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八卦的理論中,夏至?xí)r,陽氣到達極致,由芒種而起,上乾下巽的天風(fēng)姤卦在夏至達到極點,但盛極必衰,易經(jīng)中乾卦的卦辭“上九,亢龍,有悔”,對應(yīng)的就是夏至。陽氣的極致下陰氣開始產(chǎn)生,也因此古代的夏至有了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xiàn),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陽性的鹿角開始脫落;雄性的知了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喜陰的半夏在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說起來這種草正是因為它在仲夏時分生長出現(xiàn)擦得到了“半夏”的名字。
氣候特點
而在這個時候,天氣正式進入了“孩子的臉”階段,雷陣雨成了梅雨之外的地區(qū)最常見的天候,但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有“夏雨隔田坎”的說法。詩豪劉禹錫有一首《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寫了青年男女美妙的愛情,最后兩句因為音義雙關(guān)而成名句。而這兩句詩描寫的正是“晴天里的夏日雨”這種奇妙的景象,詩人善于觀察生活的態(tài)度值得學(xué)習(xí)。
時令飲食
夏季陽氣盛于外,陰氣居于內(nèi),所以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欲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綠葉菜和瓜果類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錯的選擇,如白菜、苦瓜、絲瓜、黃瓜等,都是很好的食物。而面條,也是夏至后被推薦的美食之一。在中國北方流行一句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面”,尤其是涼面,既能降火開胃,又不至于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另一個很重要的說法是“冬吃蘿卜,夏吃姜”、夏季暑熱,多數(shù)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而且還有說法:“男子不可百日無姜”。夏季萬物生長,陽極陰生,心旺腎衰,因此,適量進補對男子的身體也有不小的好處。
夏至后,氣溫逐漸升高,人體出汗量也會隨之增加,因此人體需水量大。對此,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diào)節(jié),如喝些綠豆湯、淡鹽水等。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綠豆湯不要多喝,更不能當(dāng)水喝。屬于寒涼體質(zhì)和體質(zhì)虛弱之人也不適宜飲用。
詩篇
關(guān)于夏至,古人也有專門的詩篇吟詠,比如下面的一些:
相比之下文人們就灑脫多了,沒有這么多小兒女的情長,更多的題材是芒種時分的農(nóng)家勞作,或者隨后的梅雨時節(jié)。相比于閨房少女,多了些社會關(guān)注。比如下面這些詩:
《夏至日作》
唐·權(quán)德輿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這首詩就提到了陰陽五行,陽極陰生。
還有張耒的這首 :
《夏至》
宋·張耒
長養(yǎng)功已極,大運忽云遷。
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
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
崔巍干云樹,安得保芳鮮。
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
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
白居易也有首夏至詩,提到的吃食讓人食指大動:
《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唐·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fēng)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鄉(xiāng)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
齊云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韋應(yīng)物有《滁州西澗》,至雅至幽,所以夏至的暄暄暑熱想來也是覺得難熬,避暑對他來說當(dāng)是大事,比如下面這首: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韋應(yīng)物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nóng)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dāng)。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陳與義態(tài)度謙虛端方,一手詩文清婉秀麗,就算是在夏至的炎熱天氣下也有清新作品流傳:
《夏至日與太學(xué)同舍會葆真》
宋·陳與義
微官有閥閱,三賦池上詩。
林密知夏深,仰看天離離。
官忙負遠興,觴至及良時。
荷氣夜來雨,百鳥清晝遲。
微風(fēng)不動蘋,坐看水色移。
門前爭奪場,取歡不償悲。
欲歸未得去,日暮多黃鸝。
不過對于這些文人來說,時刻不忘關(guān)注民生才是最值得人稱道的品格,而且在古代,文人與農(nóng)民本也沒什么大分別,大學(xué)士蘇軾被貶也得自己在東坡上開墾耕種,他弟弟蘇轍也一樣,所以對節(jié)氣的感慨尤深:
《夏至后得雨》
宋·蘇轍
天惟不窮人,旱甚雨輒至。
麥乾春澤匝,禾槁夏雷墜。
一年失二雨,廩實真不繼。
我窮本人窮,得飽天所畀。
奪祿十五年,有田潁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獲中自愧。
余功治室廬,棄積沾狗彘。
久養(yǎng)無用身,未識彼天意。
不過蘇子由還是脫不了文人的自怨自艾,相比之下洪咨夔就高了一重,他寫的詩要生活得多,親民得多,因此顯得更加和藹可親:
《夏至過東市二絕》
宋·洪咨夔
插遍秧疇雨恰晴,
牧兒頂踵是升平。
禿穿犢鼻迎風(fēng)去,
橫坐牛腰趁草行。
漲落平溪水見沙,
綠陰兩岸市人家。
晚風(fēng)來去吹香遠,
蔌蔌冬青幾樹花。
而農(nóng)作詩又怎么能繞得開范成大?兩首夏至詩,一眼就看得出范氏手筆:
《夏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
粽絲系臂扶羸。
節(jié)物競隨鄉(xiāng)俗,
老翁閑伴兒嬉。
石鼎聲中朝暮,
紙窗影下寒溫。
踰年不與廟祭,
敢云孝子慈孫。
后記
夏至后將要入伏,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將要到來,吟詠詩歌,品鑒文化之余,也要注意避暑。如今天氣多變,保持身體健康是筆者對各位的最大祝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