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yè)語言文化當前位置:首頁 > 語言應用 > 行業(yè)語言文化 >
和諧語言生活減緩語言沖突
來源:北京語言文字工作協會 | 發(fā)布時間:2017-08-06 23:13:00 | 瀏覽次數: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普及和規(guī)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繁榮少數民族文化事業(yè)”。為落實十八大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2~2020年)》,教育部、國家語委發(fā)布了《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綱要內容豐富充實,切合時宜,亮點紛呈。其中,構建和諧語言生活是綱要的亮點之一,也是國家語委多年來確定的工作目標,反映著語言規(guī)劃的時代精神。
語言(也包括文字)職能主要分工具和文化兩大范疇,且這兩大范疇又都有顯性和隱性兩種形態(tài)。就工具范疇看,語言作為顯性的工具是用于交際,作為隱性的工具是用于思維。就文化范疇看,語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同時也是文化最為重要的承載者,這是語言的顯性文化職能;語言的隱性文化職能是起到身份認同、情感依存的作用。
百余年來,我國因語言國情所定,一直側重于從顯性工具的角度規(guī)劃語言,要者有四:其一,統一民族語言和國家語言,消減方言、語言嚴重分歧帶來的交際障礙。其二,進行漢字的整理與改革,為一些少數民族設計文字或進行文字改革;當年還為這些文字全力配置印刷設備,近幾十年專心于進行面向計算機的國際編碼,使中華語言文字進入電子時代。其三,探索漢語拼音的各種方法,最終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使國家通用語言有了優(yōu)越的拼寫和注音工具。其四,大力開展外語教育,以期跨越國家發(fā)展中的外語鴻溝。這些語言規(guī)劃,保證了國家政令暢通,為各民族、各地區(qū)、甚至為海內外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方便,為國家的信息化奠定了基礎,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做出了貢獻。
這些語言規(guī)劃主要是改善語言的工具職能,當然也兼及語言的文化職能,比如一些少數民族的語音、文字規(guī)范化工作等。當今之時,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已經成為不脛而走的強勢語言,全國已有70%左右的人口能夠使用;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已是響徹大江南北的時代強音。當此之時,當此之世,語言規(guī)劃也應當以時以勢逐漸調適: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工作重心應由“大力推廣”向“規(guī)范使用”轉變;語言規(guī)劃在繼續(xù)關注語言工具職能的同時,要更多關注語言的文化職能。
規(guī)劃語言的文化職能,第一要堅持“語言平等”的理念。語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憲法精神、人人平等的普世理念在語言政策、語言觀念上的體現。要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珍重各民族的方言,同時也要平心對待外國語言文字。
第二要具有“語言資源”的意識。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包括方言土語),貯存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和“文化基因”,鐫刻著“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文化身世說明書,滋養(yǎng)著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科學衛(wèi)護它,傳承研究它,開發(fā)利用它。
第三要理性規(guī)劃“語言功能”。由于歷史上的多種原因,各語言的發(fā)育狀態(tài)和能夠發(fā)揮的語言職能是有差異的,比如:在使用人口多少、有無方言分歧、有無民族共同語、有無文字、擁有的文獻資料、適用的社會領域等等方面,都各不相同甚至大不相同。因此,應在“語言平等”理念基礎上,根據語言的實際狀態(tài)進行合理有序的語言功能規(guī)劃,在語言生活中各自發(fā)揮應當發(fā)揮的作用。
第四要遵循“自愿自責,國家扶助”的方針。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憲法規(guī)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各民族如何規(guī)劃自己的語言,民族自治地方如何規(guī)劃自己的語言生活,應當按照本民族本地方的意愿進行決策,并為這些決策負責。當進行和實施這些決策而需要國家?guī)椭鷷r,國家應依法提供智力、財力等方面的援助與扶持。
中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國度,擁有豐富的語言文字資源,但也存在著或顯或隱、或銳或緩的多種語言矛盾。對這些語言矛盾認識不足,處理不當,就可能激化矛盾,甚至發(fā)生語言沖突,語言財富變成“社會問題”。語言矛盾是社會矛盾的一種,也是表現社會矛盾的一種方式,甚至在某種情況下還是宜于表現社會矛盾的一種方式。近些年,中國的各項改革都進入“深水期”,語言矛盾易于由少增多、由隱轉顯、由緩變銳,許多社會矛盾也可能用語言矛盾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中國也可能進入了語言矛盾容易激化、甚至容易形成語言沖突的時期。
在這一新的歷史時期,科學地進行語言規(guī)劃,重視對語言文化職能的規(guī)劃,特別是重視從語言的隱性文化職能上進行語言規(guī)劃,就顯得特別重要。這就需要深入了解語言國情,工作做到心中有數,規(guī)劃做到實事求是;這就需要著力研究語言沖突的機理,透徹剖析國內外語言沖突的案例,制定預防、處理語言沖突的方略,建立解決語言矛盾、語言沖突的有效機制;這就需要密切關注語言輿情,了解社會的語言心理及輿論動向,見微知著,提高對語言沖突的防范應對能力。
當然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提高全社會的語言意識,樹立科學的語言觀,特別是樹立科學的語言規(guī)范觀和語言發(fā)展觀,處理好中華各語言、各方言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本土漢語與域外漢語的關系,處理好母語與外語的關系,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并通過語言生活的和諧促進社會生活和諧,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貢獻。
(本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李宇明)
(本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李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