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語言知識當前位置:首頁 > 語言博覽 > 漢語語言知識 >
北京話語料資源概述(遼金元明清民國時期)
來源:北京語言文字工作協(xié)會 | 發(fā)布時間:2017-01-09 15:05:16 | 瀏覽次數(shù):
遼金元明清民國時期以北京方言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作品甚多,多為文藝作品,按照時代順序分述如下:
一、遼金時期北京話語料
1.諸宮調(diào)諸宮調(diào)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屬于中國北宋、金、元時期的一種大型說唱文學。諸宮調(diào)以說唱為主,又因為它用琵琶等樂器伴奏,故又稱“彈詞”或“弦索”。據(jù)說諸宮調(diào)是由北宋神宗熙寧至哲宗元年間,澤州(今山西晉城)藝人孔三傳來到文藝演出百花競放的東京,最先創(chuàng)造了諸宮調(diào)。諸宮調(diào)由韻文和散文兩部分組成,演唱時采取歌唱和說白相間的方式。諸宮調(diào)為后世戲曲音樂開辟了道路。宋代已用諸宮調(diào)的曲調(diào)來演唱宋雜劇了。至元代,它的重要的藝術手段,都為元雜劇所吸收?,F(xiàn)存的諸宮調(diào)三種中的《董西廂諸宮調(diào)》中就有北京話的語匯。
二、元代北京話語料
1.元曲資料
反映元代北京話的語料文獻主要是全元戲曲。以元雜劇為主。在元雜劇中我們可以找到不少現(xiàn)今北京話詞匯的影子和源頭。顧學頡、王學奇的《元曲釋詞》是我們研究元曲詞匯與北京話關系的重要資料,彌松頤的《京味兒夜話》考釋了168個北京話詞語,對元曲也多有引用。關于元代大都音的情況,方彪推測此時元代大都音的底層應該是洛陽正音。洛陽話本來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讀書人的語音中心。北宋王朝以洛陽為西京,首都是東京汴梁。洛陽正音覆蓋了汴梁正音。金、元兩王朝攻破汴梁時,均遷城中人口于燕京,于是洛陽正音也被遷到了大都,被遷到大都的洛陽正音融合了多民族、多地區(qū)的語音之后,發(fā)展成為了大都正音。
三、明代北京話語料
(一)中國本土文獻1.《金瓶梅》
《金瓶梅》,也稱《金瓶梅詞話》,成書約在明朝隆慶至萬歷年間,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由于《金瓶梅》的語言口語化、所以其方言屬性一直是學界關注的對象。關于《金瓶梅》所用方言的屬性,主流性看法當然是山東方言說,但是學界一直對此有不同意見。據(jù)張玉萍在《〈金瓶梅〉方言問題研究綜述》一文中的統(tǒng)計,計有山東方言說、北京方言說等十多種說法。此中北京方言說特別值得重視。北京話研究專家彌松頤力主此說,他在專著《京味兒夜話》一書中多次引用《金瓶梅》的語匯證明《金瓶梅》所用方言的屬性應該是明代的北京話,如該書中對“摭溜子”、“愛窩窩”的詞匯說明都頗有說服力。但說《金瓶梅》完全用北京話所寫,恐不可信,說該書中有若干北京話的詞匯成分,應不為過。根據(jù)太田辰夫先生在《漢語史通考》中提出來的鑒定文獻材料是不是北京話的七條標準,只有(5)有禁止副詞“別”一條符合,其余六條均不符合,他認為《金瓶梅》的語言應該不是北京話,但是他又指出,《金瓶梅》中有不少特殊詞匯與《兒女英雄傳》一致,很值得注意。而且,他的鑒定北京話的7條標準是對清代語料說的,對于明代的語料,恐怕還需要再做考慮。這里列出《金瓶梅》一書,不是說該書的語言就是北京話,只是想介紹一個與北京話有關的較有影響的觀點備參。
(二)朝鮮的漢語教科書
1.《翻譯老乞大》、《翻譯樸通事》
《翻譯老乞大》、《翻譯樸通事》是朝鮮王朝(1392~1896)早期使用最廣泛的漢語會話教材。一般認為這兩部書是朝鮮中宗朝著名的漢學家崔世珍所編撰的,成書年代不詳。這兩本書是《老乞大》和《樸通事》系列中,迄今為止最早的韓文注音本。在書中出現(xiàn)的所有漢字下面左右兩側(cè)各有不同的韓文對音(即“左音”和“右音”),而大部分的研究都認為,右音反映了十六世紀初的中國時音;左音是依據(jù)《洪武正韻》的“《通考》之音”,與編撰《翻譯老乞大、樸通事》當時的時音有較大的差異。右音記錄的可能是北京音。該會話的方言基礎一般認為是明代北京話。
四、清代及民國初期北京話的語料
(一)白話小說1.《紅樓夢》(1760)
《紅樓夢》反映清代早期的北京話,乃眾所周知。有關《紅樓夢》語言研究論著甚多,關于《紅樓夢》中的北京話口語語匯研究,近年成就較大,主要表現(xiàn)在多種《紅樓夢》語言辭典的編纂上,大陸近年來出版了不少這方面的語言工具書,不算日本出版的相關著作,按照時間順序,主要有下列一些:
(1)《語言藝術皇冠上的明珠:〈紅樓夢〉俗語概說和匯釋》,林興仁著,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1986。
(2)《紅樓夢辭典》,主編:周汝昌;副主編:晁繼周。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3)《紅樓夢語言詞典》,周定一主編,商務印書館,1995。
(4)《〈紅樓夢〉四字格辭典》,高增良編著,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6。
(5)《紅樓夢成語辭典》,高歌東、張志清編著,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
(6)《紅樓夢鑒賞辭典》,孫遜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5。
(7)《〈紅樓夢〉方言及難解詞詞典》,劉心貞編著,東方出版社,2010,582頁。
(8)《紅樓夢大辭典》,馮其庸、李希凡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紅樓夢大辭典》(增訂本),馮其庸、李希凡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9)《紅樓夢里的北京土語》,呂長鳴著,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
(10)《紅樓夢鑒賞詞典》,裴效維編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11)《紅樓夢與民俗美》,宋德胤著,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該書85~228頁是《紅樓夢俗語匯釋》,就是一部檢索紅樓夢俗語的工具書。
2.《施公案》(1798)
《施公案》又名《五女七貞》,是一部清代民間通俗公案小說?!豆疟拘≌f集成》據(jù)道光庚寅(1824)夏鐫文德堂藏板原本影?。ㄉ虾9偶霭嫔纾?995),版本較好。由于該書長期被評書家所演繹,現(xiàn)存的版本口語性很強,是公認的清代北京話語料。
3.《紅樓夢補》(1819)
《紅樓夢補》,清代小說,四十八回,歸鋤子撰,成書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豆疟拘≌f集成》據(jù)嘉慶二十四年乙卯(1819)藤花榭刊本原版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該書基本上是用當時的北京話口語創(chuàng)作,但仍然有些文人氣息。
4.《品花寶鑒》(1848?)
《品花寶鑒》的作者陳森(約1797~約1870),字少逸,江蘇常州人。他科舉不得意,道光中寓居北京,熟悉梨園舊事,遂以清代乾隆、嘉慶中優(yōu)伶生活為題材,寫出《品花寶鑒》前三十回。道光二十九年(1849)作者自廣西返京,始成全書,共六十回。學界公認《品花寶鑒》的語言是當時的北京話,但是專門的語言研究論著甚少,齊如山的《北京土話》、彌松頤的《京味兒夜話》對該書的詞匯例句頗有引用。
5.《紅樓夢影》(1861)
《紅樓夢影》是清代著名滿族女詞人顧太清晚年撰寫的一部北京話小說?!都t樓夢影》在語言風格上有一定特色。關于該書的專門語言研究甚少。
6.《兒女英雄傳》(1878)
《兒女英雄傳》是由清代滿族文學家文康所著,四十回,是反映清代晚期北京話的一部影響極大的京話小說,研究論著甚多。該書的代表性版本有如下三種:
(1)《兒女英雄傳》三十九回鈔本,一函十八冊,在國家圖書館分館藏。
(2)《兒女英雄傳》光緒四年刊本,北京隆福寺聚珍堂書房,木活字本。
(3)《兒女英雄傳》光緒六年刊本,北京隆福寺聚珍堂書房,木活字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兒女英雄傳》彌松頤校注本是以光緒六年(1880)北京聚珍堂活字本《還讀我書室主人評<兒女英雄傳>》為底本,刪去評語,以光緒四年(1878)聚珍堂初印活字本《兒女英雄傳》為主要校本,并以北京圖書館藏舊鈔三十九回殘本《兒女英雄傳》參校排印。齊魯書社1990出版的文康著董詢評爾弓(即彌松頤)校釋的《兒女英雄傳》則是以光緒六年(1880)北京聚珍堂活字本《還讀我書室主人評兒女英雄傳》為底本刊印。首都師范大學2014年影印出版的《明、清、民國時期珍稀老北京話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叢刊影印了1、2這兩種珍貴版本。版本的不同關系到口語詞的寫法,齊魯書社本彌松頤在該書的“后記”中,通過對比各版本間詞匯不同證明《三十九回鈔本》更接近(或者“就是”)文康原本的一個佳善之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彌松頤《兒女英雄傳》新校注本是在齊魯書社本的基礎上,解釋的口語詞更多,更準確,并糾正了不少此前版本注釋的錯誤。
7.《三俠五義》(1879)
《三俠五義》,作者為清朝石玉昆,是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作者生卒年及生平事跡均不詳,《三俠五義》最初版本為石玉昆的說唱《龍圖公案》。光緒五年(1879),石玉昆加以修改潤色定稿印刷發(fā)行,更名為《忠烈俠義傳》,又名《三俠五義》,共一百二十回,卷首有問竹主人(石玉昆)序及退思主人、入迷道人二序。1925年,由俞平伯校點、亞東圖書館出版的《三俠五義》選用原本,是該小說流傳以來最優(yōu)秀的版本。由于該書基本上是一部評書,用北京話講述,是研究北京話的重要語料。
8.晚清民初的京味小說作者群
清末民初的京味小說不僅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市井風情、滿族風俗、更重要的是它保留了當時的北京話,為后人留下十分難得的語言史料。
?。?)蔡友梅(即損公)
清末的京味兒小說《小額》早已為研究者熟知,其作者蔡友梅為漢軍旗人,作品語言京味兒十足。蔡氏作品一百余部刊載于早期北京白話報中,引錄如下:
《順天時報》:1913年至1919年間,蔡友梅以“損”、“損公”、“退化”等筆名連載了數(shù)十部小說:《夢中赴會》、《二十世紀新現(xiàn)象》、《新偵探》、《孝子尋親記》、《感應篇》、《張軍門》、《家庭魔鬼》、《潘老丈》、《海公子》、《汪大頭》、《大劈棺》、《大小騙》、《姚三楞》、《苦兒女》、《劉瘸子》、《賀新春》、《金永年》、《兩捆錢》、《奉教張》、《蘇造肉》、《王善人》、《王小六》、《粉羅成》、《錢串子》、《小世界》和《自由女》。
《益世報》:《益世報》于1915年在天津創(chuàng)刊,次年增刊北京版。蔡友梅以“梅蒐”、“老梅”、“亦我”等筆名發(fā)表了下述小說:《高明遠》、《張和尚》、《怪現(xiàn)狀》、《過新年》、《回頭岸》、《土匪學生》、《八戒?!?、《王有道》、《大車楊》、《苦家庭》、《惡社會》、《賈萬能》、《劉阿英》、《中國魂》、《大興王》、《和尚尋親》、《謝大娘》、《雙料義務》、《勢利鬼》、《店中美人》、《以德報怨》、《劉三怕》、《王翻譯》和《美人首》。
《京話日報》:1919年7月至1921年10月間,蔡友梅共連載了“新鮮滋味”系列小說27種,目前筆者所見的有26種:《姑作婆》(第一種)、《苦哥哥》(第二種)、《理學周》(第三種)、《麻花劉》(第四種)、《庫緞眼》(第五種)、《劉軍門》(第六種)、《苦鴛鴦》(第七種)、《張二奎》(第八種)、《一壺醋》(第九種)、《鐵王三》(第十種)、《花甲姻緣》(第十一種)、《鬼吹燈》(十二種)、《趙三黑》(十三種)、《張文斌》(第十四種)、《搜救孤》(第十五種)、《王遁世》(第十六種)、《小蝎子》(第十七種)、《曹二更》(第十八種)、《董新心》(第十九種)、《非慈論》(第二十種)、《貞魂義魄》(第二十一種)、《回頭岸》(第二十二種)、《方圓頭》(第二十四種)、《酒之害》(第二十五種)、《五人義》(第二十六種)和《鬼社會》(第二十七種)。
《國強報》:蔡友梅晚年在《國強報》也連載了大量作品:《瞎松子》、《忠孝全》、《韓二刁》、《連環(huán)套》、《郭孝婦》、《驢肉紅》、《新俠女》、《鄭禿子》、《大櫻桃》、《白公雞》、《膠皮車》、《二家敗》、《人人樂》、《鞭子?!?、《山東馬》、《路三寶》、《黑鍋底》和《五百萬》。
國家圖書館館藏:《店中美人》、《雙料義務》、《瞎松子》、《姑作婆》、《苦哥哥》、《理學周》、《麻花劉》、《庫緞眼》、《劉軍門》和《苦鴛鴦》。
天津市圖書館館藏:《曹二更》、《董新心》、《方圓頭》、《酒之害》、《五人義》、《鬼社會》、《苦哥哥》、《庫緞眼》、《苦鴛鴦》、《一壺醋》、《鬼吹燈》、《趙三黑》、《張文斌》、《搜救孤》和《王遁世》。
首都圖書館館藏:《白公雞》、《二家敗》、《人人樂》、《大櫻桃》、《鄭禿子》、《忠孝全》、《郭孝婦》、《連環(huán)套》、《驢肉紅》、《膠皮車》、《賽劉?!贰ⅰ缎⌒印?、《方圓頭》、《劉軍門》、《苦鴛鴦》、《姑作婆》、《貞魂義魄》、《鬼吹燈》、《曹二更》、《張文斌》、《搜救孤》、《回頭岸》、《非慈論》、《趙三黑》、《庫緞眼》、《麻花劉》、《理學周》和《小額》。
此外,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還藏有《錢如海》、《小姑毒》、《義友記》和《奸淫報》四部蔡友梅作品,天津晚報社發(fā)行,署名今睿。
于潤琦先生主編的《清末民初小說書系》和臺灣新興書局出版的《筆記小說大觀》(第九編)總計收入了蔡友梅20部小說。2014年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周建設主編的《明、清、民國時期珍稀老北京話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收損公作品24篇,精裝為三冊。損公的著名小說《小額》,曾經(jīng)在日本影印出版,最近,大陸出版了《小額(注釋本)》((清)松友梅著,劉一之注釋,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徐劍膽
劍膽本名徐濟,別號啞鈴、亞鈴、滌塵和自了生,在當時是與蔡友梅齊名的京味兒小說大家,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超過四十年。蔡氏作品一百余部刊載于早期北京白話報中,引錄如下:
《愛國白話報》:《李銀娘》、《魏大嘴》、《盜中俠》、《花和尚》、《賽金花》、《孝義節(jié)》、《吳月嬌》、《珍珠冠》、《白綾帕》、《趙總兵》、《賈斯文》、《惡仆害主記》、《陳烈女》、《錫壺案》、《楊結(jié)實》、《張古董》、《如是觀》、《賣國奴》、《張烈女》、《小美人》、《珠玉緣》、《巧奇緣》、《偷生奴》、《惡訟師》、《搶婚奇案》、《生死鴛鴦》、《金閭艷案》、《眼鏡博士》、《方承觀》、《香界寺》、《夜游神》、《小連生》、《回頭岸》、《虎口余生記》、《新房死尸案》、《風流所長》、《釣金龜》、《何喜珠》、《張觀準》、《仇幕娘》、《小五通》、《惡婦回頭岸》、《孝子尋親記》、《蒲葵扇》、《妙判奇緣》、《猴美人案》、《毛阿貴》、《狗頭六》、《李禿子》和《逆?zhèn)愔\殺案》。
《白話捷報》:《金三郎》、《何喜珠》、《劫后再生緣》、《李清風》、《康小八》、《元宵案》、《煤筐奇案》、《大報仇》、《張黑虎》和《楊蓮史》。
《北京白話報》:《孽海循還記》、《同惡報》、《禍國奴》、《煤筐奇案》、《英雄會》、《美人禍水劉喜魁》、《花鞋成老》、《鄧子良》、《張小仙》、《蘇蘭芳》、《關公演義》、《山海關》、《春明夢影》、《扁將軍》、《美人與偉人》、《清宮十三朝秘史》、《大騙案》、《金剛鉆》、《金少梅》、《家庭禍》、《新毒計》、《新風流醫(yī)》、《地藏庵》、《趙媽媽》、《惡奴欺主記》、《方承觀》、《黃姑娘》、《白話聊齋·羅剎海市》、《義烈鴛鴦》、《白話聊齋·賈奉雉》、《白話聊齋·丁溪前》、《狡猾報》、《文字之孽》、《白話聊齋·柳生》、《亡國淚》、《官場冤案》、《白話聊齋·佟客》、《白話聊齋·仇大娘》、《宦途風波》、《白話聊齋·阿英》、《白話聊齋·張誠》、《白話聊齋·庚娘》、《眼睛博士》、《白話聊齋·鞏仙》、《白話聊齋·竹青》、《白話聊齋·王大》、《葫蘆夢》、《戀愛孽鏡》、《金錢禍》、《地藏庵》、《故都黃粱夢》、《新貪歡報》、《美人夢》、《奇巧循環(huán)》和《兒女英雄傳》。
《北京小公報》:《李五奶奶》、《石寶龜》、《義烈鴛鴦》、《楊翠喜》、《神術》、《自由潮》、《劉二爺》、《鐘德祥》、《血軍刀》、《七妻之議員》、《文艷王》、《白狼》、《夢中夢》、《逆?zhèn)悜K殺案》、《悶葫蘆》和《陳廚子》。
《實報》:《天橋》、《國賊》、《一念差》、《活閻羅》、《義合拳》、《紅鬃烈馬》、《舊京黑幕》、《苦口佛心》、《貧女奇緣》、《新華憶舊》、《惡戀》、《迷途》、《報恩俠女》、《歡喜冤家》、《煙閥遭虐案》、《雙龍門》、《鬼蜮社會》、《血手印》和《闊太監(jiān)》。
《實事白話報》:《金扁簪》、《傅勝氏》、《黑騷兒》、《三命奇冤》、《前世冤》、《白臉常》、《除夕之夜》和《七月生子》。
《北平日報》:《宦海腥膻錄》、《紅粉骷髏記》和《滿清亡國影》。
《群強報》:《泥人志》、《可憐蟲》。
吉林圖書館藏單行本:《新風流》、《醒春居》、《新貪歡報》、《趙媽媽》、《新毒計》、《家庭慘史》、《無頭案》和《家庭禍》。首都圖書館藏單行本:《鳳求凰》、《巧循環(huán)》、《華大嫂》、《李傻子》、《阿玉》、《余小辮》、《范希周》、《金茂》、《唐大姑》、《麻希陀》、《翠花案》和《貌相奇緣》。
2014年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周建設主編的《明、清、民國時期珍稀老北京話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收劍膽作品17種,精裝為二冊。
(3)王冷佛
冷佛不僅擅寫白話小說,還寫文言小說,《蓬窗志異》(民國三年九月初版)即其一。冷佛的白話小說有《春阿氏》、《未了緣》、《井里尸》等。而《井里尸》也是皇皇巨著,多達二十萬言。僅在民國三年,就有三部小說問世,可見冷佛也是個高產(chǎn)小說家。
冷佛因連載于《愛國白話報》的小說《春阿氏》聲名鵲起,他是北京內(nèi)務府旗籍,作品以中長篇為主,語言的口語化程度很高。另外,在首都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還發(fā)現(xiàn)了《小紅樓》、《偵探奇談》等冷佛作品。
2014年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周建設主編的《明、清、民國時期珍稀老北京話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收冷佛作品7種,精裝為三冊。
(4)穆儒丐
穆儒丐,名穆都哩,字辰公,出身旗人,曾任《國華報》編輯,小說《梅蘭芳》先后連載于《國華報》、《群強報》和《盛京時報》。1916年后來到沈陽,在《盛京時報》上發(fā)表了《徐生自傳》、《同命鴛鴦》、《北京》等作品。
2014年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周建設主編的《明、清、民國時期珍稀老北京話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收穆儒丐作品1種。
(二)戲劇材料
1.京劇
京劇有著自身悠久的傳統(tǒng),有著固定的套路。尤其是很多劇本均基于元雜劇,自元代以來,唱詞與口白幾乎沒有變化,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為了適應觀眾的需求,念白就要改為當?shù)厝四苈牰恼Z言,口白也要趨向當時的口語白話。京劇中有不少北京話成分。如所周知,京劇中的丑角的話基本上是北京話的口語。對京劇中的北京話成分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尚不多見。彌松頤的《京味兒夜話》中對168個北京話詞語的考釋多有引用京劇劇本。
2.《玉霜簃藏曲》等新材料
北京大學圖書館2012年新發(fā)掘的一系列戲曲劇本數(shù)量十分可觀,原為程硯秋的世代家藏,每部劇本均鈐有“玉霜簃藏曲”的印章為證(“玉霜”為程硯秋的字),后程硯秋的家人拍賣給北京大學。由于此前一直為程硯秋家藏,因此這一系列劇本在學界從未有人使用,更無人研究。這些劇本跨越的年代甚廣,從清順治年間到民國初年共二百余種,不僅包括工尺譜,也包括念白。劇本中文字均為手寫,當系清代伶人所記,十分珍貴。這些劇本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均為“演出劇本”,即伶人演出以此為據(jù),伶人在臺上的唱詞口白均與劇本一致,因此這些劇本相當于反映了當時的“演出現(xiàn)場”,因此這樣的劇本應會根據(jù)演出地的不同以及面向觀眾的不同而進行改動,唱詞尚且不變,但念白部分肯定會進行一定改動,因此有些作品的口白很可能反映的是北京話,是很有借鑒意義的一批文獻材料。
(三)曲藝(“說”類,舊屬“俗曲”之一)
俗曲是“五四”運動以后,我國研究民間文藝的學者,對用一定曲調(diào)演唱的鼓詞、彈詞、琴書、牌子曲、時調(diào)小曲等類的曲藝形式和秧歌、花鼓、落子、灘黃等類的民間歌舞小戲的通稱。用北京話演唱的俗曲概貌,可參李家瑞編的《北平俗曲略》,劉復、李家瑞所編的《中國俗曲總目稿》和傅惜華編著的《北京傳統(tǒng)曲藝總錄》等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文藝界明確地劃分了戲曲、曲藝兩種藝術的界限。民間小戲?qū)儆趹蚯姆秶G囁囆g,一般分為“說”(評書、相聲等)、“唱”(大鼓、琴書、牌子曲、開篇、時調(diào)小曲等)和“說唱”(即評彈、說唱鼓書等說唱相兼的曲藝形式)三大類;后二者或稱“鼓曲”。俗曲一詞,遂不見使用。下面根據(jù)現(xiàn)行對曲藝的分類,但把“唱”和“說唱”合并為一類,統(tǒng)稱“唱”類。即分為“說“類和”唱“類兩大類,分述相關材料對北京話研究的價值。
(1)相聲
相聲這種藝術形式定型于清末的北京,是運用北京口語進行創(chuàng)作的。彌松頤的北京話研究論文也對相聲作品多有引用,賈彩珠的《北京話兒化詞典》也引用了不少的相聲作品,賀陽的《北京話語言材料目錄》亦把相聲列為單獨的一項北京話研究材料。清末時期的相聲作品有相當一部分已經(jīng)失傳,現(xiàn)今仍流傳的一些傳統(tǒng)相聲作品已經(jīng)被后世演員進行了改動,變成了當前的北京話,所以真正反映清末時期北京話面貌的作品并不多?,F(xiàn)可查的作家作品為清末李德钖、焦德海、馬德祿等“八德”,清末民初張壽臣、清末民初常氏家族、民初馬三立、劉寶瑞、侯寶林等?,F(xiàn)在少量的早期相聲作品還保存錄音,十分珍貴,一般為清末民初。若無錄音材料,只好以文本材料為據(jù)。所以這項資料只能作為清代語言研究的輔助材料。目前可資利用的主要材料是《中國傳統(tǒng)相聲大全》(全五卷)( 劉英男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
(2)評書
流行于北京的評書,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后改說評書,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儀司立案授徒。在北京的說書人基本上是以地道的以北京話說演。清末民國時期評書的代表人物有王杰魁(1874~1960)、陳士和(1887~1955)等,他們的評書底本成為北京話研究的重要語料。
(四)曲藝(“唱/說唱”類,舊屬“俗曲”之一)
1.子弟書
子弟書是研究清代北京話的重要語料,現(xiàn)存的子弟書約有440余種。資料方面,其集大成者為黃仕忠主編的《子弟書全集》(共10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岔曲
岔曲是八角鼓中最原始曲種,興盛于清代乾隆朝,流行于北京城內(nèi)外。岔曲也是研究清代北京話的重要語料。比較常用的語料除了清代的《霓裳續(xù)譜》外,就是《升平署岔曲》(外二種)(上海古籍出版社)。
對于俗曲的音韻研究,代表性的著作是羅常培先生的《北平俗曲百種摘韻》。
(五)早期白話報
清末民初全國的白話報刊有一百七十余種,而京津地區(qū)就有幾十種之多。這些報館出版了為數(shù)相當可觀的白話報,這些白話報刊為京味兒小說提供了陣地,為京味兒小說的發(fā)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知名度較高的白話報有:《京話日報》、《京話實報》、《京話報》、《京北民報》、《北京女報》、《北京新報》、《北京小公報》、《(北京)實事白話報》、《(北京)進化報》、《(北京)群強報》、《北京白話報》、《白話國強報》、《竹園白話報》、《公益報》、《正宗愛國報》、《神京白話報》等。這些白話報的大量欄目都是用純正京話寫就,蘊育了松友梅(損公)、徐劍膽、楊曼青、文實權(市隱)、文子龍(睡公)、丁竹園(國珍)、王泳湘(冷佛)、穆都哩(辰公、儒丐)、自了生、時感生、湛引銘、耀公、滌塵、錢一蟹、尹虞初等一批京味兒小說家。他們多為旗人,諳熟京師的逸聞掌故、風土人情,寫了不少地道的京味兒小說,是研究當時北京話的珍貴語料。
光緒三十三年(1907)創(chuàng)辦的《進化報》小說欄連載了社會小說《小額》,是當時京話小說的代表作之一。這些北京地區(qū)的白話報,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京話日報》。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出版了影印本《京話日報》(16開精裝,全12冊,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出版)使用十分方便。
(六)域外北京話教科書和辭書
1.西人所編的北京話教科書和辭書
在西方人編寫的北京話教材中,當屬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編的《語言自邇集》(1886)影響最大,中文譯本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的語言學價值是多方面的,既有音韻學上的價值,也有詞匯、語法方面的價值。其他語料價值較高的西人教材還有:《京話指南》(法國領事于雅樂編譯,光緒十三年)、富善(Chauncey Goodrich, 1836~1925)的《華英袖珍字典》(1891)和《官話萃珍》(1916)。
2.日本編寫的北京話教材
1876年后,日本興起了北京話學習的熱潮,出版了大批北京話教材。這些教材、讀本和詞典都極富語料價值,多數(shù)已收入《中國語學資料叢刊》(波多野太郎編)和《中國語教本類集成》(六角恒廣編)。更多的書目可參看六角恒廣的《日本中國語教學書志》及附錄。張美蘭編纂了《日本明治時期漢語教科書匯刊》(精裝影印本,全26冊),李無未主編了《日本漢語教科書匯刊(江戶明治編)》(全60冊)。日本漢語教科書匯刊》匯集了從享保元年(1716)到明治四十五年(1912)之間,即日本江戶、明治兩個時代日本漢語教育體系之下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漢語教科書,總計134種,其中不乏反映當時北京話的文獻,如《燕語啟蒙》、《清語獨案內(nèi)》、《清語教科書》等。
另外,《燕京婦語》是清末以日本女性為對象的漢語會話課本,日本早稻田大學的鱒澤彰夫先生架藏該書的抄本,1992年9月日本好文出版社出版了經(jīng)鱒澤先生整理后的排印本,此書遂得以披布于世。
3.朝鮮編寫的北京話教材
根據(jù)汪維輝主編的《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和《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續(xù)編》,以及樸在淵、金雅瑛編的《漢語會話書》和《漢語會話書續(xù)編》收錄,可資研究北京話的教材有:
《老乞大諺解》(1670)、《樸通事諺解》(1677)、《老乞大新釋》(1761)、《樸通事新釋諺解》(1765)、《重刊老乞大諺解》(1795 )、《騎著一匹》(18世紀初,不晚于1826年)、《華音撮要》(1877)、《華音啟蒙諺解》(1883)、《學清》(1885)、《關話略抄》(19世紀后半葉)、《漢談官話》(至遲1902年)、《交鄰要素》(1906)。
(七)《圣經(jīng)》的北京話譯本
基督教傳入中國后,《圣經(jīng)》的各種漢語譯本可以溯源甚早。游汝杰的《西洋傳教士漢語方言著作書目考述》一書收錄了西洋傳教士的方言記錄和研究,分為:《圣經(jīng)》方言譯本書目考錄、方言圣經(jīng)分地區(qū)解說、傳教士漢語方言學著作考錄等7個方面書目的考述。其中就有用北京方言或者北京官話翻譯的《圣經(jīng)》。張美蘭對若干北京官話翻譯的《圣經(jīng)》寫有提要。
(八)滿(蒙)漢合璧文獻
滿漢合璧文獻是研究北京話的重要語料。這些文獻可分為三類:(一)詞典類;(二)語法書類;(三)會話書類。一、三兩類與北京話研究有直接關系。語法書類也對北京話研究有幫助。如清人舞格所著的《清文啟蒙》是一部幫助滿人學習滿語的教科書,該書初版于清雍正八年(1730),成書時間比《紅樓夢》還早數(shù)十年。全書分語音、會話、虛詞和詞形辨析四部分,會話部分的北京話翻譯口語化程度極高,是十分珍貴的北京話語料。
1.詞典類
滿:《御制清文鑒》(1708)
滿蒙:《御制滿蒙合璧清文鑒》(1717)
滿漢:《御制增訂清文鑒》(1772)
滿蒙漢:《御制滿珠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鑒》(1780)
滿蒙漢藏:《御制四體清文鑒》(1780前后)
滿蒙漢藏回:《御制五體清文鑒》(1790前后)
2.語法書類
《滿漢字清文啟蒙》(1730)
3.會話書類
《滿漢成語對待》(1702)
《滿漢字清文啟蒙·兼漢滿洲套話》(1730)
《清話問答四十條》(1758)
《滿漢合璧集要》(1766)
《清文指要》(1789)
《庸言知旨》(1819)
《問答語》(1827)
《三合語錄》(1829,滿蒙漢)等
(九)老北京叫賣與北京童謠
1.老北京叫賣的記錄:《一歲貨聲》
市聲,老北京人稱為吆喝。老北平的市聲共有350余種,響器50余種。記錄北京叫賣聲的著作并不多,最有名的一本書就是《一歲貨聲》,有光緒丙午(1906)年序,現(xiàn)藏于首都圖書館?!兑粴q貨聲》為按一年中的時序記述北京舊時街巷售物小販的叫賣吆喝聲及售物情況的專書,貨聲一般是北京的下層人士賣貨時的吆喝聲,純粹是口語,有很多擬聲詞,形容詞、兒尾詞、子尾詞和老北京的口語詞,吆喝時,一般隨著叫賣物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音樂旋律。
《一歲貨聲》收錄在周建設主編的《明、清、民國時期珍稀老北京話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另外,已經(jīng)出版的值得注意的著作有:《吆喝與招幌》(王文寶著,同心出版社)和《中國招幌與招徠市聲(傳統(tǒng)廣告藝術史略)》(曲彥斌著,遼寧人民出版社)。
2.北京童謠
北京童謠有頂針格、串話、繞口令、謠諺格、搖籃曲、謎語格、連鎖調(diào)、數(shù)數(shù)歌、問答歌、排比格十種表現(xiàn)形式,是研究北京話的重要語料。
關于北京童謠的文本,就目前知見的有如下兩種,一種是1896年由意大利人韋大列(Guide Vitale)編撰的《北京的歌謠》。全書收錄了170余首“北京的童謠”。這些童謠中記錄的北京方言俗語甚多,如麻愣、厭物兒、螞虎子、乍板兒鞋、把卜了(把尿之意)等。這些土語就是被記錄下來的清末時期的老北京話。有些土語今已消亡,有些至今仍在延續(xù)。
另一種是1900年由美國人何德蘭(Isaac Headland)編輯的《孺子歌圖》(Chinese Mother Goose Rhymes,美國的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New York出版1900,161頁)。收錄了152首北京的兒歌,也記錄了很多北京方言詞語。
(十)其他材料:清人的一些記錄有北京話的筆記
1.《燕說》(四卷)
《清史夢蘭著于清同治六年刊本(1867)。史夢蘭,字香崖,直隸樂亭人。該書收集了當時的北京話,加注釋并整理成4卷,收于止園叢書。收錄了約600條詞匯,引用的書目約300種,加注釋的詞語超過1000多條。引證非常詳實,每條先是北京話,再是讀音,然后記載了考證。讀音用直音或反切法標注。
2.《燕市積弊》(三卷)
作者是清莊蔭棠,亦名蔭堂,約生于1869年或1870年,卒于二十世紀三十年后期。原籍江蘇武進,久居北京,其以筆名待余生發(fā)表的《燕市積弊》三卷,這是一部寫作于晚清時的記述北京舊時社會民俗的專書,其最大特點是以生動流暢的當時北京話來介紹,所以也是一部反映當時北京話的語料書。與其所著內(nèi)容性質(zhì)相同并在1940年匯集印行的另一著作《都市叢談》,同被以后的民俗學家在有關的著作和文章中多處多次引出,其參加撰寫并署名“耀亭”發(fā)表的連載小說《說聊齋》和《白話聊齋》中篇目,很受人們重視,其中有些篇目甚至被現(xiàn)今論述北京語的專著作為采取例句的來源。
(馮蒸,首都師范大學)
